華山會客室41
人物專訪108
點讀華山384
Oct 05, 2019
劉維公X王榮文|文創,與他們的產地
華山會客室41
人物專訪108
點讀華山384
Oct 05, 2019

 

上世紀的台灣,靠的是科學園區;新世紀的台灣,需要的是文創園區。全球化時代,各國以文化創意比拚實力、搶攻市佔率,文創園區成為品牌背後的「研發基地」。本次華山會客室邀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劉維公。他自2002年便開始研究文化創意產業政策,今天他將分享文創園區如何形塑當代台灣的文化生活?以及數位時代下,創意園區如何掌握優勢,持續引領文創潮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Guest|劉維公

知名專欄作家,現為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曾任台北市文化局長、中華民國藝術文化環境改造協會理事長,主要研究文化政策、文化經濟、消費社會學,擅長以社會學角度分析文創產業與消費行為。

Host|王榮文
遠流出版人、台灣文創的實踐者,同時也是華山1914文創園區經營團隊台灣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榮文(以下簡稱王):

大家好,我是王榮文,今天華山會客室來了一位老朋友劉維公教授。十多年前,我初到華山時,他以藝術文化環境改造協會理事長身份參與華山規劃,一路見證這裡從無到有。因此我想請問第一個問題是,經過十多年後,您如何看現在的華山?

 

華山十年 定義文創園區典範

劉維公(以下簡稱劉):

在華山之前,台灣所有的「園區」都是以製造業為主,例如加工出口區、科學園區等;但隨著華山文創園區成立、逐步成長後,社會對於「文創園區」的概念,才在一點一滴之中型塑而成。

當我們談華山,可以由幾個面向切入,例如產業聚落、或是產業項目的角度。但如果要談華山為何精彩?主因在於,華山以一個園區之力,倡導一種「人類生活願景的主張」,2006年的簡單生活節就是最好案例。不論你是在華山做音樂、做出版、還是手工藝,大家都是在訴求一種新的生活價值觀。

這也讓外界了解到,文化創意產業成功的關鍵,不在於資金門檻要多高、技術門檻要多高,而是你要對大眾生活提出新主張,理念先行,才有可能走得長久。

另一點是在於「人」。華山成為國內文青匯聚的聖地,也成為許多傑出文化創意工作者的舞台。我相信,很多人會認為自己曾在華山辦過展,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甚至是一個職涯的里程碑。

這也是為何,我認為華山是一個成熟、成型的典範案例。事實上,就統計數據來看,華山經營團隊一年的營收,已經超越台灣一些縣市政府。光這點,我覺得董事長就應該要幫員工加薪。

王:華山的成長,其實是眾人不斷摸索、學習的過程。舉例來說,華山的商業模式,也是在有意無意之間發展而來的,起初這裡來客量低,是一個沒有人想來,也找不到商家想在這裡開店。這樣的招商困難,一直持續到我們發展出「會、展、演」活動後才開始變得熱鬧。所以我們後來也繼續採取二分之一空間開店、二分之一用來作為會、展、演的模式。

我一開始經營華山園區,就很清楚鎖定「人」最重要,甚至也設立了一個「文星匯聚之地」做為華山的經營指標。十年來持續與不同的創意人合作,直到現在,華山一年近兩千場活動,產生了許多相遇及精彩的創意。

文創園區的經營,有點像博物館模式,分為常設展(商家)以及不同時間來,有不同的展覽內容。我也認為像這樣的know-how可能也會是其他城市、或其他空間經營者需要的商模基礎。因此我們也在嘗試把華山的特殊經驗,整理為「華山學」後再分享出去。但華山若要走向下一個十年,你認為應該朝什麼方向邁進呢?

 

科技衝擊文創 迎戰下個十年

劉:關於「下一個十年」的課題,我想未來人工智慧演算法、機器人技術對於「創作」會產生巨大的衝擊。科技的進步,勢必對文化造成衝擊,例如可以用機器人手臂替代去畫畫、雕塑等。

我近日時常說,華山最大的競爭者,不是百貨公司,而是亞馬遜。電子商務出現以後,我們看到愈來愈多消費者,來到實體店面「逛一逛」,卻是回家在網路上找更便宜的價格。

除此之外,就算是參加實體活動,觀眾在體驗以前,大多在臉書、社群媒體看過不少評論,對於活動已有強烈的預期。這是很有風險的,因為實際體驗後,要超出預期,並不容易;若不如預期,觀眾會抱怨這個展憑什麼賣這樣的門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化創意產業成功的關鍵,不在於資金門檻要多高、技術門檻要多高,而是你要對大眾生活提出新主張,理念先行,才有可能走得長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實體世界與數位世界的界線已經愈來愈模糊。過去,華山是文化工作者不能錯過的舞台,但如今,網紅、YouTuber當道,一支影片的點閱率可能超越華山一個暑假的來客量。華山作為一個產業園區,不能再只以所在地的城市為焦點,必須把數位世界也放進規劃的藍圖裡。

換言之,華山必須改變。尤其現在整座台北市逐漸華山化、購物中心成為華山翻版的這個時刻,華山要找回創造心動及感動的利基。我想,以華山的人脈、知名度來看,其一方法是提供學習的內容,「華山學校」就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華山變「學校」 讓台灣文創共好

王:除了文化科技外,未來還有另外一個議題也很重要,那就是「學習」,你認為,在「學習」這個趨勢上,華山可以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劉:華山文創園區匯聚了台灣頂尖的文化創意工作者,這些人過去在華山只是擺個點、開個店,提供產品及服務;但到了數位時代,產品要被大眾看見,必須要把想法說出來、分享理念。這些人就是華山最好的老師,也是他們彼此的老師。

科技對於文化產業的影響,是每一個人共同的挑戰,不只是華山的。大環境正在改變,人們需要學習,華山可藉此作為一個學習的場域,讓更多人去了解文創產業此刻面臨的挑戰是什麼?需要什麼樣的解決方法?進一步地,創造共好的台灣。

 

王:另一個華山關注的議題是「如何扮演更積極的國際化角色?」近年來,華山有愈來愈多國際遊客,但華山如何成為一個基地或橋樑,帶領國人與國際產生連結?

 

劉:現在談國際化,已經不是買張機票出國這種「空間、時間的移動」。加上翻譯軟體愈來愈強,就算不懂日文、韓文等,也可透過科技工具破除語言的隔閡,或是透過網路提供的內容,瀏覽過程就可以讓你有到了現場的感覺。

21世紀以後,國際化有了新的意涵,也就是「愈在地、愈全球」,就算是在台灣的屏東,我不需要透過傳統農會或是大盤商機制,只要有網路就可以向全世界行銷,再從宅配網絡把產品賣到全世界各地。

但全球化時代下,在地走向全球的門檻降低了,各地產品的競爭卻愈趨激烈。若你沒有特色、沒有精緻度,只想做單一產品而不創新,就會更容易被國際市場淘汰。因此,台灣文創品牌現在必須提升的是說故事的能力。

 

發展IP授權 台灣要三思

王:談到說故事的能力,近年來IP授權成為顯學,文化部也鼓勵台灣文創開拓IP市場。您認為發展IP授權是台灣文創應該走的路嗎?

 

劉:IP是所謂智慧財產權的概念,也就是一個品牌,可透過授權IP,創造更大的產值,包括好萊塢、迪士尼、韓國都是採用此模式,創造全球知名、偶像級的品牌後,達到驚人的營收。但台灣是否適合走這條路?我是抱持問號的。

我們必須了解,授權IP是規模經濟,也就是創作者的內容必須迎合主流市場的口味,且IP授權也有極高的資金門檻,輸贏非常懸殊,幾乎是大者恆大、贏者全拿的情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你沒有特色、沒有精緻度,只想做單一產品而不創新,就會更容易被國際市場淘汰。因此,台灣文創品牌現在必須提升的是說故事的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觀台灣文創發展模式,大多是以中小企業、甚至微型企業為主,對於走向IP授權務必要三思。但相反地,台灣可善用全球化「愈在地、愈全球」的趨勢,發展自媒體,別迷信大卡司、大製作,一支YouTuber自製影片的力量也不見得會輸人。

 

王:近年來,國家政策大力推動「地方創生」,華山也輔導不少年輕人,以地方文化為主軸,發展地方文創商機、或甚至是成立地方產業博物館,讓地方去述說自己的故事。您怎麼看這個趨勢呢?

 

地方創生 文化也能是好生意

劉:我認為到了21世紀後,電腦不會的、演算法不能做的事情,未來會愈來愈有價值,像是被珍藏的文物、失傳的手工技藝,它會具有更強烈的內容資產價值。日本不少鄉鎮鼓勵成立產業博物館,讓地方人士把自家有價值的文物拿出來分享,以文化帶動地方生機。

有些人會質疑,這會不會變成過去政府花大錢蓋一堆蚊子館?其實不會。但決策者要看懂地方發展的優勢,找到地方的吸引力、特色,這是一個發展的切入點。

最重要的事,決策者別再認為博物館、美術館都是等著被補助的對象。華山過去也曾經被認為,最終會經營不下去、會賠錢,但如今,華山的典範地位已被確立,文創不見得是一門壞生意。

王:我覺得你講了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我一直說華山是一個創意江湖,但其實它更是一個實驗江湖。年輕品牌透過華山的平台,與消費者進行第一次見面,成熟品牌則是不斷的嘗試,企圖在華山找出新的創意方法與消費者溝通。就連我們的團隊,每年透過兩千場的活動,不斷去累積、去學習,期望對未來能有更好的創造。

 

劉:我認為文創園區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它既是文創產品的舞台,也是「研發中心」。每一件產品都必須直接面對藝術愛好者、文化消費者,跟他們產生互動,不斷測試、不斷try and error,才能知道它是否成功?或者需要改變?透過「展示」的過程,也才能把台灣的內容資產,帶向國際。

數位時代來臨,世界的改變是劇烈的、也是ING進行式。華山作為一個文創園區的先行者,必須要改變,台灣的文化公共政策才會跟著改變。這裡的「改變」,也不只是權利金高一點、或是更新展演空間的硬體設備,而是從經營思維上作翻轉,尤其是人才、教育、培育,帶動整個產業的升級。

現在,華山已經站在台灣文創的典範地位,我期待這裡能在未來十年繼續成為大家新的典範。

推薦閱讀
點讀插畫
點讀華山
最復古的最創新! 專訪插畫家「吉文考古」
人物專訪
點讀華山
走在未來經典的創作路上
專欄觀點
點讀華山
地方創生
【觀點X何培鈞】地方文化與創生
談編輯
點讀華山
品牌經營
產製好的文創內容,然後呢?
專欄觀點
論策展
點讀華山
【觀點X陳小麥】How Far Will You Go?
表演藝術
點讀華山
台灣劇場界的稀有材-專訪丁乃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