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108
談編輯33
點讀華山384
Jan 06, 2019
編輯閱讀的輕與重,專訪總編輯李取中
人物專訪108
談編輯33
點讀華山384
Jan 06, 2019

從《The Big Issue Taiwan 大誌雜誌》到《The Affairs 週刊編集》

李取中認為身為一個媒體人的閱讀必須是雜食性的,並且對大部分的事情都具有強烈的好奇心。

 

「現在的編輯跟之前的編輯有什麼不一樣?」訪談還沒正式開始,《The Big Issue Taiwan 大誌雜誌》與《The Affairs 週刊編集》的總編輯李取中先反問了我們這個問題。對我們而言,隨著數位化的快速進展,除了文字能力與資訊掌握之外,身為一個編輯似乎還需要具備十八般武藝才能行走江湖。然而,李取中卻灑脫率性的說:「我覺得以前跟現在其實沒有太大的改變。」他會這麼說不是沒有原因的。 在數位媒體方興未艾時,李取中創辦了「樂多新文創」網站。那正是網路前景看好、紙本日漸式微之際,然而當傳統媒體試圖在數位化時代尋找更多可能性的同時,他卻毅然轉身,決定踏入實體雜誌這個外人並不看好的的領域,將《大誌雜誌》引進台灣,除了特殊的銷售方式外,深入有觀點的內容上更是吸引了一群忠實的讀者,如今《大誌》的營運與收入模式已然穩固。不過,李取中的媒體夢還沒完成,他一手創造了以報紙形式呈現的《週刊編集》,希望帶給人們更多閱讀的可能性。

《大誌》是於1991年創始於英國倫敦的雜誌,雜誌內容涵括時事、社會議題及藝文資訊,由各地取得授權並獨立經營。目前於英國、日本、澳洲、韓國等十個國家以不同版本的形式發行。

 

媒介不同,閱讀的感受性就會有所不同

歸納數位媒體與紙本的差異,李取中認為,人們接收資訊的來源一定是跟著時代與科技潮流走,因此閱讀的方式也勢必產生轉換,甚至人們在轉換的過程中也會對於媒介產生不同的需求與期待。顯而易見地,數位媒體速度快、觸及廣,適合單純的資訊與事件傳遞,相較之下以新聞報導為主的紙本媒體就會遭到淘汰。因此唯有精確地掌握紙本媒體的呈現,才有機會被看到。李取中近一步解釋,紙本印刷可以透過文字、影像、插畫、排版等營造出閱讀的氛圍,他稱之為「輕重感」。而每一期的封面,就是吸引讀者最佳的接觸點,《週刊編集》的首期封面便找來了日本知名人氣插畫家 Noritake 合作,簡單有力的繪畫風格果真打中目標讀著的心。他同時笑著說,就像《大誌》有時會被抱怨字太小,但因為字放大之後會讓閱讀的節奏變得鬆散,所以維持原本的字級在他看來是最適當的選擇。又譬如說,他在規劃《週刊編集》之初,就決定以大開本的報紙形式呈現。他認為報紙是一種非常獨特且具有時代感的存在。他補充說到,希望將來《週刊編集》的發刊頻率能夠以週為單位,那是他最理想的設定,當人們在平日以超快地速度吸收資訊後,到了週末能夠好好地、靜靜地看一份報紙,深入關注一些過去可能不在意或是忽略的議題。

為了籌劃《週刊編集》的發行,李取中籌備了四年以上。除了努力實現以週為單位的發刊頻率外,未來也將朝全媒體的形式前進。

 

從《大誌》到《週刊編集》,李取中對於兩者定位有著非常清晰明確的區隔,《大誌》是由無家者擔任通路角色於街頭隨機銷售,獨特的販售方式提供給無家者一個自給自足的工作機會,但為了維持這樣的社會性,也使得傳播的廣度受到縮限,這是它與傳統媒體最大的不同。而《週刊編集》在創刊之始便是以「全媒體」為出發,不但銷售的管道不受限制,除了紙本之外,未來也規劃了數位內容、影音報導等不同媒介的內容呈現。

 

為什麼要做一個媒體?

從樂多、大誌到週刊編集,看似完全不同的媒介,但對李取中而言,編輯的核心始終都會回到一個最根本的問題——「為什麼要做一個媒體?」。李取中提到,人從一出生,就開始經歷一段漫長的社會化過程,很多價值觀都是透過家庭、學校、媒體或是過去的經驗而來,因此人們很習於透過他人的視角來接受某些觀念,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對事件真正的想法。他認為,不管你的工作是不是編輯,首先必須認知到觀念養成的過程所受到的影響與控制。當意識到這件事之後,我們開始發自內心的去發掘一些重要或有趣的事情,不斷的嘗試與體驗,試圖用不一樣的視角,提出屬於自己的觀點,這便是我們開始形塑自我的時候。而媒體的任務,除了提煉訊息之外,更重要的是透過編輯的視野發現與關注,讓讀者可以打破規律,抽離習以為常的體制面去看事情,提供人們多方思考的機會。

在工作區域堆滿了各種報章雜誌的李取中,隨時隨地都在吸取新知,用不同的載體不斷得閱讀。

 

一邊做編輯一邊學編輯

李取中說話慢慢的,一邊回答問題的同時,似乎又一邊在斟酌說出來的話是否能夠真正地代表他的本意,完全表現了編輯對於「表達」這件事的精確要求。總結多年的編輯經驗,李取中直言,做內容與媒體沒有捷徑,從廣泛大量地吸收資訊開始,到精確的掌握每期的主題、封面、文案、標題選擇等等,編輯這條路,就是一邊做編輯一邊學編輯。李取中認為,編輯接收資訊的來源必須是「雜食性」的,透過這個雜,一方面接收各種可能性,一方面也從中抽絲剝繭地梳理出可能被忽略但是重要的事件。經營媒體多年,李取中說做內容或許不難,但是持續做好卻是困難的,就像是一場沒有止境的耐力賽,不管沿途風景如何,都必須保持一貫的耐力,永遠都能帶給讀者新的感受與想法,說到這兒,我們終於明白《大誌》與《週刊編集》總是讓人看不膩的原因了。

 


⏤     Brands Talk     ⏤

Q1:《大誌》與《週刊編集》的閱讀群眾是否有很大的重疊性?

A1:畢竟都是我們做的,一定會有些程度的重疊,不過根據我們的觀察,《大誌》的閱讀者相對年輕一些,會看《週刊編集》的就比較老一點。(笑)

 

Q2:編輯須具備什麼能力?

A2:首先必須認知到觀念養成的過程所受到的影響與控制。當意識到這件事之後,我們開始發自內心的去發掘一些重要或有趣的事情,不斷的嘗試與體驗,試圖用不一樣的視角,提出屬於自己的觀點。

 

Q3:如何看待訂閱這件事?

A3:內容數位化之後由於資訊的取得變得太容易,但太過雜亂的閱讀也讓大家重新開始思考這件事情,訂閱不只是為了單純取得資訊而已,也代表讀者對特定媒體的信任,可以是更有意識的事情。透過訂閱可以讓媒體的收入相對穩定,也因而更有機會減少干擾、維持較好的內容品質。

推薦閱讀
專欄觀點
點讀插畫
點讀華山
【觀點X黃米露】創作的奧義
專欄觀點
點讀華山
【觀點X張柏韋】美感教育:一種屬於視覺的新語言
專欄觀點
談編輯
點讀華山
【觀點X王聰威】高年級雜誌實習生
人物專訪
再現花磚的日常美學,開發四方連續的無限潛能
談編輯
點讀華山
聽獨立出版人聊他們跳火坑的執著與冒險!
專欄觀點
論策展
點讀華山
【觀點X王耀邦】想像一座雞尾酒城市 「2017台北 Bar Surfing W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