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編輯33
點讀華山384
Mar 05, 2019
聽獨立出版人聊他們跳火坑的執著與冒險!
談編輯33
點讀華山384
Mar 05, 2019

當大型商業出版業逐漸式微,因應數位化的強烈震盪而未站穩腳步時,獨立出版社依然自磚牆裂縫裡奮力竄出,開出一片繁華似錦的榮景,這股油然而生的創意能量究竟從何而來?本次邀請以台灣角度介紹日本生活文化的《秋刀魚》(後簡稱《秋》)雜誌、社會企業動物誌為定位的《窩抱報》(後簡稱《窩》)和強調透過文字傳遞音樂訊息的《小白兔通信》(後簡稱《小》),一同聊聊當初創辦獨立雜誌的熱忱與理想,身為鎖定特殊小眾的媒體,如何透過獨到的眼光和策展力,為人們帶下看似微小卻藏有巨大能量的影響。

秋刀魚總編輯陳頤華

 

義無反顧堅持跳坑的 獨立雜誌出版魂

在出版社產業流行這樣的一句話:「如果想害一個人,就叫他去辦雜誌。」即便辦雜誌宛如跳火坑一般充滿險阻,獨立出版人依然奮不顧身,只為讓瘋狂的夢想有實際落地的一天。談起最初辦雜誌的原因,《秋》主編陳頤華表示,秋刀魚創刊是深受先前幾年「小雜誌」潮流所影響。2012年曾創辦過多本雜誌的黃威融,曾以《小雜誌的逆襲》為題推出一系列講座課程,打響了「小雜誌」的名聲,當時台灣市場上出現了許多以特色主題和特定讀者輪廓為取向的小眾雜誌,它們不依循書店的傳統方式分類,成為獨樹一格的生活風格類雜誌,吸引著新世代的目光。

 


 

“「多數時候,我們能依循所認定的價值,任性地去做想做的事情,銷量好壞也得自行承擔;即便如此,這樣的幸福感仍是持續向前的動力之一。」《秋刀魚》總編輯陳頤華說。”

 


 

《秋刀魚》強調以台灣視角探索日本文化,每年仍固定有一兩期會以台灣為主角。《台灣人說日語》就是在講台語裡面的日文是怎麼一回事!

 

這些獨立發行的雜誌不依賴大公司或出版商,專心一意做出展現不同價值觀的多元內容,為後輩打下一片江山,讓她和夥伴們看見小眾閱讀市場潛在的可能性,同時亦覺察到,自上個世代到如今,台灣人的生活經驗和日本文化一直有著無法切割的連結,各類雜誌不時報導日本相關題材,反應也都不錯,因而在2014年以集資的方式推出了台灣第一本用中文書寫,內容集結多面向主題的日本文化誌──《秋》。陳頤華認為,小眾雜誌設定題目是相對自由的,商業考量和市場接受度並非唯一評判標準,「多數時候,我們能依循所認定的價值,任性地去做想做的事情,銷量好壞也得自行承擔;即便如此,這樣的幸福感仍是持續向前的動力之一。」

窩抱報總編輯蘇于寬/《窩抱報》擅長以講堂和座談形式策展,自《動物園的每一天》延伸舉辦「人造野性 動物園的過去、現在、未來」的窩講堂,邀請相關專家進一步分享,產生多元的對話機會。

 

同樣是透過集資方式出版的《窩》,觀察到市場上僅有寵物雜誌,而沒有深入關注動物議題的刊物,打算以紙本傳媒的推廣動物倡議,帶下更深遠的影響力。在創辦雜誌之前,總編輯蘇于寬和太太一起投身貓咪中途之家的行列,曾在三年中協助百隻流浪貓找到新家,卻發現這樣的付出仍無法「實際」解決流浪動物所衍生的諸多問題。2012年,他邀請自家網路公司裡志同道合的同事進行side project,架設流浪動物的認養網站,用下班後的時間舉辦活動和展覽,進行流浪動物的倡議;最後在2015年創辦《窩》,不只是做議題的引爆,而是藉由「閱讀」的深化,從不同面向理出問題背後的脈絡,漸進地提升讀者的知識,改變他們的價值觀,蘇于寬說:「相對於網路,紙媒傳播速度相對緩慢,但長遠來看,卻是最具力道的方式。」但他深信,有朝一日小眾雜誌也能喚醒大眾的環境與動物意識!

小白兔通訊總編輯吳逸駿

 

若說《窩》是為實現社會理想而誕生的雜誌,《小》則是以老派浪漫為紙上兵器的私心產物,想要用扎實的音樂文字內容,抵擋這數位通訊至上的新時代。最早的《小》是在小白兔唱片行所推出的免費報刊,採取再生紙並以手繪畫製,之後改以彩色電腦排版呈現更精美的版面,再到方便收藏的穿洞摺頁設計,2017年12月推出的第四代搖身為正式的「雜誌」。《小》總編輯吳逸駿認為,獨立音樂和小眾雜誌是可相比擬的,雖販售的CD數量不敵主流音樂唱片,卻仍能精準地和設定的「分眾」說話。對他而言,雜誌之所以是雜誌,即因它獨有的形式,例如:大型開本、和時事和節令相對應的主題、每月出刊的頻率;此外,它代表一種獨有的單向傳播方式,「我在雜誌上向你傳遞資訊,但你無法像玩通訊軟體一樣,針對內文回覆訊息,這是我認為雜誌最有魅力的地方。」

 

紙上、線下、線上的循環編輯策展力

《秋刀魚》將雜誌報導過的內容重新「編輯」、「策畫」成實體的活動和展覽,再次動員雜誌的鐵粉以及潛在的讀者群。

 

為把雜誌影響力從「小眾」擴至「大眾」,除了對準分眾讀者的口味策劃熱門主題,把雜誌內容延伸到實體線下,舉辦展覽、活動或講座,該如何有創意地把理想拉進現實中,考驗著獨立出版者們的應變力與策展力!以《秋》來說,去年受邀在誠品生活南西店策劃了兩檔別出心裁的展覽,「閱讀城市的十種方式」和HereNow旅行APP串聯,將雜誌報導過的內容重新挑選、編排,十座城市配搭十種閱讀方式,從音樂、工藝品、氣味等不同面向,讓人們可以透過展中陳設去聆聽、品味、觸摸等方式,重新領略每座城市的魅力;「青花魚微住計劃」選物展是把《秋》所出版的《青花魚》書籍自平面「立體化」,將書中所提到的人、事、物都帶到展場裡,由當地人和編輯部分享微住在日本福井的過程與經驗,不單在紙本上激盪出有趣的台日文化觀點火花,也能在現實生活中互動交流,以貼近日常的方式回應近期大眾所關注的「地方創生」議題;「最有趣的是,當我們以報導再次紀錄了活動過程,參與其中的人們又再次成為《秋》內容的一部分。」陳頤華認為,現在的讀者不再甘於坐著閱讀雜誌,而是能去到哪裡,真實地參與其中。《秋》把內容從紙上帶到線下,創造新的內容後,再讓話題於線上持續延燒。

 

內容有料、形式多元 大、小眾都愛

窩窩實體店位在師大附近的靜謐小巷中,過往常不定期舉辦小型展覽,也常有台灣各地或海外的讀者慕名而來,把漏掉的刊數一次補齊。

 

深知倡議亟需深入巷弄與人接觸的《窩》,在2016年開起「窩窩實體店」,以一半工作室、一半選物店的模式營運,團隊邊工作邊顧店,每周開放三天,邀請人們走進孵化雜誌的秘密基地,翻閱各期刊物,選購倡議的周邊和友善動物的品牌商品。雖今年初因人力吃緊而決定暫時休店,蘇于寬認為:「窩窩的定位是動物議題的媒體,《窩》只是其中一個發聲管道,希望藉由多元的呈現形式去碰觸不同的族群,使議題有足夠的時間發酵、更開放地被討論,凝聚出翻轉現況的力量。」自網路公司起家的他們,創刊至今4年,發現「內容」的策展關鍵,在線下(紙本)和線上(網路)需採取不一樣的編輯策略與圖文排版,以滿足各類讀者的喜好和不同載具上的閱讀需求;舉例來說,狗貓議題在紙本雜誌上較受歡迎,野生動物議題藉由短片或動畫的網路宣傳,可獲得更好的瀏覽量與擴散效益。今年在嘖嘖平台上進行的數位版《窩》訂閱式計畫,內容與雜誌不再有所重疊,而是分頭進行和操作,又相互推廣行銷;窩窩以更全觀的角度來經營思考、營運操作紙本和數位版的《窩》,抓緊核心價值,把觸角不斷向外延伸,擴張影響力,消弭雜誌或媒體所謂「小眾」和「大眾」之分野。

 


 

「我在雜誌上向你傳遞資訊,但你無法像玩通訊軟體一樣,針對內文回覆訊息,這是我認為雜誌最有魅力的地方。」《小白兔》總編輯吳逸駿說。"

 


 

然而,《小》以年輕化的版面設計和前衛影像為美麗糖衣,帶著有點old school的嚴肅和些許KUSO的態度,內藏厚實、硬派的主題式音樂脈絡報導、音樂評論解析、創作者的思維與想法與值得關注的社會現象,試圖提醒這世代的人們,在「好聽」音樂的背後有更值得探索的脈絡與內涵。他們堅持特殊開本,一年間進行了幾場講座,在去年底的最後一刊夾入一張音樂合輯,按照集資的計畫聲明,瀟灑地在第12期畫下句點。身為《小》總編輯的吳逸駿也創辦過《大聲誌》,從容地說:「很多人都有各自的興趣,我的興趣剛好就是辦雜誌,只是想把腦海中的那本雜誌『做』出來,就這麼簡單!」

《小白兔通訊》推陳出新共有四代,每一次都在內容、形式和開本上有很大的突破,渴望由內而外地帶給讀者不一樣的閱讀體驗和感受。

 

事實上,獨立出版者所追尋的,不過就是如此而已?每一本獨立雜誌的誕生非出自不著邊際的理想主義,而是為了捍衛自己擁有發出不同聲音的權利;即使有一天要暫別舞台,但只要做夢的勇氣還在,有朝一日絕對能以嶄新姿態,榮耀重返。

推薦閱讀
專欄觀點
論策展
點讀華山
【觀點X陳姿含】讓心中的幻想世界成真!
專欄觀點
點讀華山
生活與閱讀
【觀點X鄭宇庭】不是這個最好,而是這樣就好。
人物專訪
論策展
點讀華山
當代文化思考的共論場——2021台灣文博會《SUPERMICROS數據廟-匯聚相信的力量》
表演藝術
人物專訪
點讀華山
用親子劇撐出對話的空間|給孩子一個夢!讓戲劇的藝術種子生根發芽
華山會客室
點讀華山
陳錦誠X王榮文│看見感動的力量 | 華山會客室
點讀華山
品牌經營
用水泥打造充滿個性的都會精品--22STUDIO熱血灌注顛覆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