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讀華山384
地方創生39
品牌經營69
Nov 07, 2018
信義房屋社造計畫・用善的循環凝聚人心
點讀華山384
地方創生39
品牌經營69
Nov 07, 2018

「社區一家‧全民社造」改變的不只是社區,最重要的是凝聚人心。

 

或許有些人是從2017年信義房屋獲得總統文化獎才第一次認識「社區一家」計畫,但彼時計畫其實已經耕耘十幾年了。和一般以產業、經濟發展為主軸的社造不同,「社區一家」以凝聚人心為宗旨,強調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且信義房屋關注的對象並非原本經營的都會與商圈,而是任何一個需要幫助的社區。

 

「為什麼信義房屋會開啟這樣的計畫呢?執行這個計畫對公司發展有助益嗎?難道企業做這些事沒有任何商業目的?」一開始,外界帶著質疑,就連公司同仁也不解。但是回頭看看信義房屋將「以人為本」的精神落實在企業社會責任的經營理念,或許就能明白這個計畫的產生其實有跡可循。2004年大選過後,政治對立造成社會衝突不斷,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疏離撕裂了台灣社會,信義房屋董事長周俊吉說「我沒有能力在政治上發揮影響力,但我希望可以付出自己的力量,修復受傷的社會情感。社區是凝聚社會的最小單位,社區裡面的居民彼此可能不認識、有不同的政治立場,但居住環境是他們共同在意的事,因此藉由公共議題凝聚人心,應該是可行的方式,一個一個社區完成後,整個社會就會好。」


感動別人之前,得先獲得自家同仁認同

信義房屋請來以柴松林教授為首的一群專家學者擔任評審,評選過程完全由評審團獨立作業,企業不干涉經費的使用,而是以協助者的角色、和社會平等的關係來執行這項計畫,相信「公益的純度越高,越能感動人心」。回首計畫剛起步時,有些基層同仁覺得這是公司在做的事情,和自己沒有太大關係,少了認同就難以傾力投入。2007年開始,信義房屋由內部發起志工活動,讓同仁自主報名到計畫贊助的社區擔任志工,有的人幫忙除草、陪伴老人小孩,有的人參與當地文創工作,體會地方產業復興;參與過志工活動的同仁從旁觀者變成計畫的一份子,親自體會到助人的快樂後,也主動將榮譽感、成就感和身旁夥伴分享,慢慢地便吸引越來越多人加入。同仁們積極參與計畫後變得更有服務熱忱,不僅企業服務的層次有了提升,對整體向心力也有很大的幫助。

經過兩三年的努力,基層同仁從排斥到主動分享,評審們從觀望到認同投入,社區民眾也從遲疑到信任參與,信義房屋一點一滴建立起各界對計畫的認同感,終於成功讓社造的推廣向前邁進一大步。信義房屋策略長周莊雲說「目前志工計畫已執行超過十年,現在只要活動一公佈,幾乎都是馬上報名額滿。很多社區也因為相信我們,而會主動幫忙宣傳這個計畫。」

 

凝聚人心,是最需要守護的初衷

「社區一家」的範圍涵括人、文、地、產、景,由於每個社區的風土民情不同,課題也不相同,例如有的地方的課題是當地的文史保護、文化傳承,有的地方可能是新住民、原住民等議題,因此「社區一家」沒有限定申請主題,歡迎任何與社造有關的想法和提案。那麼評選的標準為何呢?策略長周莊雲解釋,計畫的關鍵在於凝聚人心,而這也是信義房屋與評審們堅守的價值。

因為有心,計畫過程中總能看見好多動人的故事。比方說,高雄寶華社區五十多座公共樓梯在居民協力油漆後,從陰暗角落變成美麗的藝術迴廊;一群青年回鄉的年輕人,藉由創辦劇團,讓在地民眾對澎湖文史有更深刻的理解;桃園「望見書間」舉辦豐富藝文活動,吸引外籍移工、新住民婦女與台灣民眾分享多元文化,友善共存;彰化埔鹽樂齡中心集合老人家共同創作繪本、說故事給小朋友聽,傳承生命故事,老幼皆有所得⋯⋯。策略長周莊雲進一步說明:「所有計畫都是當地民眾自主發掘問題、看見需要。如此一來,社造才有可能永續經營。」

此外,有鑒於過去社造參與的年齡層是有斷層的,信義房屋以善的循環為號召,希望參與的人數可以更多、年齡層更廣,甚至吸引更多企業願意一同投入,因此在「社區一家」邁入第二個十年時,調整名稱為「全民社造・社區一家」,2017年更進一步增設「國小師組」和「築夢個人組」。相較於一般政府的申請案都需要由立案團體出面申請,「全民社造」的「築夢個人組」讓有想法的個人也能參與;為求向下扎根,「國小師組」則是鼓勵國小老師帶領學生共同思考在地社造議題,由於小學是最在地的單位,透過師生合作,宛如播下一顆種子,用時間和思想的養分灌溉,耐心培養下一代人才。

 

善的循環,讓企業與關係人共榮共好

「社區一家」努力了十四年,許多社區從仰賴者變成自給者,許多提案從改善自身環境延伸到協助周遭社區,提案人也從以青壯年為主擴散至銀髮族和學生團體。這個台灣規模最大、由民間發起持續最久的社造活動可說是信義房屋實踐企業社會責任最具代表性的行動。

董事長周俊吉表示「企業倫理與企業社會責任是一體兩面,倫理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企業倫理是以企業為主體,針對企業關係人以適當方式發展出合宜關係。」信義房屋相信堅守企業與關係人(客戶、同仁、股東、社區、環境)之間的平衡,並透過贊助社區、媒合資源回饋社會,就能讓善的力量在人與人之間流動擴散;這股生生不息的正向循環,不僅促成無數的改造計畫,同時也逐步累積大眾對企業精神與形象認知的肯定,善意如同漣漪蔓延開來,讓企業、社區與環境的連結更加美好。

推薦閱讀
表演藝術
人物專訪
點讀華山
劇場2.0:是舞台,也是社交生活場--專訪呂弘暉談未來小劇場
點讀華山
品牌經營
新零售時代來臨|在購物經驗中,尋找更多的意義
華山會客室
談編輯
點讀華山
林真美X王榮文|大手牽小手,一起走進純真的繪本世界 | 華山會客室
點讀華山
聽內行人談「共同工作空間」
華山會客室
點讀華山
吳思華X王榮文|小文創需要大平台 | 華山會客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