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讀華山384
Oct 01, 2017
聽內行人談「共同工作空間」
點讀華山384
Oct 01, 2017

人、空間與社群

 


游適任

Plan b共同創辦人。成立民間的第一批共同工作空間混hun,以及目前台灣最大新型態工作空間CIT。秉持著以永續發展作為解決方案的工具,落實在工作與生活的創業家。

張士庭

Impact Hub Taipei社會影響力製造所共同創辦人。引進來自英國的共同工作空間與全球最大社會創新社群品牌Impact Hub,在台灣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為核心,扮演著創新實驗室、影響力孵化器與加速器和社會創新社群中心等多元的角色。


圖說:共同工作空間近年來被廣泛討論,回歸本質,其實就是辦公空間的一種形式,但卻因經營者與進駐者的不同,而產生了不一樣的氛圍。

 

共同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的廣泛定義是「一種以分享、社群與工作為核心精神的新形態工作空間」,無論在空間、形式都隨使用者與經營者的態度而自由發展。以華山為例,就像是個大型的共同工作空間,提供空間予品牌進駐,互相分享、建立社群並有機地自由發展。本次邀請業界內行人Plan b共同創辦人游適任與Impact Hub Taipei共同創辦人張士庭,來分享他們對於共同工作空間的獨特觀點與經營心法,一起觀察台灣的共同工作空間現況。


游適任認為,共同工作空間就是眾多辦公空間形式的其中一種,所提供的是讓人能夠舒適地、有效率地工作。猶如自助餐廳、速食店提供的都是讓人吃飽的服務,但依照使用者的需求不同,所提供的空間、食材、服務也不同。

那麼,與其他辦公空間相較,共同工作空間有何獨到之處,成為近年的熱議話題?其中最大魅力在於「人」。進駐者能夠在一起工作的進駐者當中找到相互交流的機會,同時建立人脈,甚至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透過合作、創作讓這個世界更美好。但這樣正向能量的氛圍到底從何而來?

 

社群經營,營造像家的感覺

Impact Hub Taipei以堅定明確的創辦理念,吸引著具有相同熱情的團隊,朝共同目標前進,發揮「社會影響力」。張士庭直言,Impact Hub經營的不是空間,而是社群網絡。首先,選擇具有開放心態、願意分享、相互包容等特質的個人或團隊進駐,自然能在環境中形成好的氛圍。再者,每月定期舉辦交誼性或主題性的活動,如Happy Hour、Sexy Salad或Founder’s Corner,提供進駐者標竿學習、建立人脈的機會。最特別的是,Impact Hub有位重要的空間主持人-「Host」,扮演著瞭解進駐團隊及需求、引進資源及技術的角色,在團隊創業過程中給予支持。

除此之外,真正凝聚進駐者的是對於相同理念的支持,Impact Hub Taipei致力於推行聯合國永續發展的17項目標,驅使不同產業的進駐團隊朝向同樣的方向前進,許多工作者願意將這裡當成自己家,樂於和陌生訪客交流、分享,即使離開了,彼此之間也仍保持著良好聯繫。而這樣的社群網絡還可以擴大至全世界,在成為會員後,進駐者能夠使用Impact Hub在全球五大洲的駐點資源,與其他103個據點的16,000位會員交流,將全球串成一個大社群。

 

以人為本,激發好奇心的趣味空間

創立混hun和CIT的 Plan b則採取主動經營空間、相對被動經營社群的方式,讓進駐團隊自由成長。CIT的鞦韆、草皮地、復古理髮區和多功能廚房是基本配備,在公共走道牆上貼心規劃周圍美食地圖…等等,從設施到服務皆以激發「好奇心」為出發點,未來更期待能夠引進電動車供進駐者代步,都離不開以「人」為出發點的經營策略。猶如大家嚮往很酷、很有趣的Google、Facebook辦公空間,似乎都可以在CIT看到影子。

圖說:Impact Hub Taipei一樓空間平日提供給自由工作者租用,舉辦活動時則搖身一變成為多功能創意沙龍。

 

考量進駐者需求,游適任認為現代社會已經有太多更好的活動可供工作者參加,因此在共同工作空間所舉辦的都是主題式、節慶型的聚會,目的使人在輕鬆的狀態下建立信任感,進而發展合作關係。例如在世界大學運動會期間,每天提供pizza、飲料,供大家邊看比賽邊聊天,或者以情人節、中秋節等節期之名,只為行聚會交流之實。不特別設定目標,讓人與人自然而然地產生有機互動,以關心但不強求的態度,服務著進駐團隊。

 

台灣共同工作空間,分眾化、跨界化的可能

雖然人是共同工作空間最大的賣點,但兩位都不約而同點出台灣人不太習慣和陌生人交流、偏好擁有私人空間的特性,讓原本期待自然發生的交流互動,反而成為經營者需要特別調整的部分。張士庭表示,原本自由交談、高談闊論的沙龍,在台灣必須有許多因地制宜的設計,有時候面對面提問也選擇改成線上互動提問;在其他國家Impact Hub的桌椅排列位置是完全開放式的,但在台灣則需調整為半開放性的固定位置,搭配十字形花瓣狀,兼具台灣人害羞又好客的私密性與交流性。

若論台灣共同工作空間未來發展的樣貌,張士庭觀察,將有「分眾化」的趨勢,如科技產業、設計文創、電商、社會企業等工作者,將會依照工作產業產生群聚效應,此趨勢已在其他國家共同空間發展見其端倪。屬於同產業的共同工作空間,能夠讓進駐者相互分享交流、彼此學習,刺激良性競爭,進而共享資源、擁有較大的發聲權,一起拓展市場與事業發展的更多可能性。

游適任則保守看待此趨勢,原因在於台灣的市場較小,僅有1.6%勞動人口有共同工作空間的需求,在爭取滿租率的狀況之下,是否真有共同工作空間經營者會挑選、接受不同性質承租者,目前還尚在觀察的階段。比起分眾,游適任認為「跨界合作」比較有機會產生,大多的工作者期待了解各領域的新知,因此分眾和跨界的存在,只是會依照社會情況或區域特性,在比例而有所不同。

圖說:游適任所創辦的Plan B總部落腳於CIT的share office一隅,多彩陳設與透明隔窗,說明了公司多變與創新的本質。

 

空間經營者的理念決定了共同工作空間的樣貌,不同的空間特色亦各有優缺點。對於進駐者而言,了解自己的需求才是選擇合適工作空間的上策。經營者也能藉由經營方式落實理念,吸引認同的工作者進駐,發展出獨一無二的特色。

 

推薦閱讀
談編輯
點讀華山
品牌經營
產製好的文創內容,然後呢?
專欄觀點
論策展
點讀華山
【觀點X陳姿含】讓心中的幻想世界成真!
專欄觀點
點讀華山
【觀點X張柏韋】美感教育:一種屬於視覺的新語言
點讀插畫
人物專訪
點讀華山
想像力筆刷下的Another Life
專欄觀點
論策展
點讀華山
【觀點X蕭淑文】談策展,總是說來話長!
論策展
點讀華山
品牌經營
Pop-Up Store 在驚喜與體驗之間 吸引過路人的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