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12.07(六)
~
2019
12.08(日)
10:00 AM -6:00 PM
展演活動 679
論壇講座 244
108年青年行動啟程轉動Changemaker計畫成果展
展演活動 679
論壇講座 244
108年青年行動啟程轉動Changemaker計畫成果展

活動官網:https://act.ydachangemaker.tw/#
售票連結:https://www.accupass.com/go/changemaker


青年行動•啟程轉動】Changemaker成果展12/7-8在華山

 

只是一個人真的有辦法改變環境嗎

對很多社區夥伴來說,這可能根本不是個問題

開始做就對了

 

今年展出的37組行動團隊+11件提案👍

有人來到農村,用農業廢棄的再生推廣地方,

有人回到部落,復興族語歌謠中的生活智慧,

有人用藝術介入,讓社區居民用另一個角度看自己,

有人連結彼此不相干的人,將愛土地化為共同的價值,

邀請跟著團隊的腳步🏃,從日常的一個念頭出發,找到更理想的生活樣貌,用「夢想-行動-翻轉」的步調,看到年輕人逐漸轉動世界的勇氣與軌跡。

 

除了看見,也跟著我們在成果展現場動一動吧!

 

<不是VR?直接把行動帶進展場啦😎>

嚴選計畫6個行動團隊,

將行動體驗從社區帶到會場實際操作!

果袋編織、稻草御守、雷雕模型拼裝、地圖燈籠剪紙、葡萄藤花圈製作、人生連結療癒工作坊,

真的,做做看,比較快!

 

<留下足跡 帶走更多👣>

現場觀展參加賓果換好禮活動,完成攤位任務並連線,達成指定連線數即可換行動好物、團隊手作神祕好禮,揪團來吧!

 

🚩時間:108年12月7-8日(六、日)

🚩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中4A

 

🔥早鳥報名現正開跑!有機會獲得獨家好禮

🔥傳送門:https://www.accupass.com/go/changemaker

#青年社區參與行動

#好活動不參加嗎

活動詳述

「地方創生」聽起來像是社造大佬或大企業家才有能力做到的東西,只是一個人真的有辦法讓環境改變嗎?對很多社區營造前輩來說,這個問題很可能根本不存在,開始做就對了!青年行動的目標不在於放了一次多璀璨的煙火,而是當我們行動時,能讓多少人一起轉動,無論這個刻度多小,都確實地推動了這個世界!

 

        我們藉由「青年社區參與行動2.0 Changemaker計畫」資源協助,讓關心社區、社會議題之年輕人,以設計介入社區再生的行動實現,勇於扎根在地,逐步從Dreamer(青年夢想家)發想並勇於做夢,再到Actor(行動者)用熱情走入社區,最後成為創造價值的Changemaker(青年翻轉家)。

 

        此次展出的37組行動團隊+11件提案,有的人回到農村,看到農業廢棄的再生可能,為產地/消費者搭起對話的橋梁以推廣地方;原民部落青年有感族語的流失,企圖復興歌謠中的生活智慧,並找回氏族文化與傳統習俗;有人以藝術擾動社區,用繪本講述在地的生命故事,拉近技藝達人與庶民生活的關聯;旅外的遊子還鄉,用青年觀點復振歷史脈絡,並用新視野延續傳統的新生命。邀請跟著團隊的腳步,從日常的一個念頭出發,找到更理想的生活樣貌,用「夢想-行動-翻轉」的步調,看到年輕人逐漸推動世界的勇氣與軌跡。

12月7日

10:00        開放入場

11:30-12:00  開幕式-青年行動 啟程轉動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舉辦108年青年社區參與行動2.0 Changemaker計畫成果展,邀請行動青年展出,希望透過策展,強化民眾認識青年,展示行動理念及成果。展場以齒輪為主要意象,代表啟動、轉動、連結之意。也象徵在場的每個青年都是齒輪,彼此攜手合作、串聯,推著時代的巨輪前進,為臺灣各地注入不同新力。

 

14:00-14:40  行動體驗1  環保 x 再生 x 果袋編織

臺中新社「美山工作室」將農廢棄果袋回收清洗、整理分類,保留天然植物染色及運用防水功效,編織成實用容器,讓果袋重獲新生!

 

15:00-15:40  行動體驗2  祈福 x 編織 x 稻草御守

臺東關山「Lakiing 拉議員」團隊,積極復振阿美族傳統文化,他們以臺東盛產的稻草為材料,編織成日本注連繩御守,希望為當地開運、招福並帶來好運!

 

16:00-16:40  行動體驗3  療癒 x 纏繞 x 人生連結

在臺北市「坐忘心理社區系」團隊,思考著如何讓社區空間結合療癒的機能,他們以區內的三處公園為實驗場域,將公園打造為社區的療癒空間。邀請你來體驗如何「換個方式看」,一起來療癒吧!

 

 

12月8日

10:00        開放入場

13:00-13:40  行動體驗4  火車 x 雷雕 x 模型拼裝

在宜蘭三星「還想試試:特遣部隊」團隊整頓大洲車站成為地方公共參與的重要據點。今天帶來林鐵五分仔火車模型的拼裝與解說,體驗記憶與技藝的掌上重現!

 

14:00-14:40  行動體驗5-剪紙 x 文創 x 地圖燈籠

臺南「巷由心生文化工作坊」團隊透過文化漫遊行動讓更多遊客關注府城老街文化的街區。今天藉由在地剪藝文化—地圖燈籠,讓您一窺老街區新生命。

 

15:00-15:40  行動體驗6-農廢 x 創生 x 葡藤花圈

彰化縣溪湖「糖鎮製造舍」團隊,以葡萄藤的課程設計、農業加值體驗將農廢棄物轉化為葡藤花圈,讓我們瞭解他們如何運用創意思維進行葡萄藤的材料再利用吧!

 

16:30-17:00  青年社區參與行動2.0 Changemaker計畫頒獎典禮

青年社區參與行動計畫提供不同階段的青年將自身的理念化為行動,進而實踐推廣之過程。一起來看看今年入選的37組Changemaker及Actor青年團隊,獎落誰家!?

 

 

轉動賓果連線換好禮

觀展民眾由入口簽到處領取賓果卡,完成連線後依數量兌換贈品。現場共37個攤位,每攤位皆有固定編號。提供亂數表排列之25格賓果卡,請團隊設計問答題目,民眾逛攤答對題目者即可過關,並於編號蓋上團隊印章。

人物簡介

書屋花甲

座落於臺北市中正區南機場社區的「書屋花甲」咖啡廳,是由臺北市臻佶祥社會服務協會與家樂福文教基金會與攜手合作,為全國第一家「續食概念」的咖啡廳。

這也是地表最強里長方荷生以社會設計支持與解決區域的問題之成功案例。方里長深耕社區20多年,從社區複合式活動中心發展到食物銀行,接著開辦續食餐廳「書屋花甲」。咖啡廳宗旨以即將被浪費的食材作為料理,提供社區居民與長者一天重要的飲食來源。為了減少不必要的食物浪費,食材主要來自賣場即期商品,以每份20元餐點供應給獨居老人及弱勢族群,在餐廳外面更設置有不上鎖的冰箱,提供免費的即期麵包,供有需要的弱勢族群自行拿取。

 

攤位編號 01  苑裡掀海風

看見經典,小鎮職人x青創

苗栗縣苑裡鎮

 

在苗栗縣苑裡鎮有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們,從103年苑裡「反瘋車」運動而留下來,他們組成「苑裡掀海風」團隊,持續扎根在地。今年由團隊夥伴郭令威、林秀芃、曾于容等人,以「看見經典,小鎮職人x青創」計畫,透過田野調查、微型紀錄片、經典店家串連、小鎮散步等行動,紀錄屬於苑裡小鎮舊城區的庶民生活記憶,串接地方友善店家、為青年創業找到地方文化土壤,創造青銀合創地方發展的可能。

 

攤位編號 02  返鄉接地氣

地方創生之帶學生回菜市場

宜蘭縣宜蘭市

 

107年宜蘭返鄉青年方子維及林書毅共同組成「返鄉接地氣」團隊,以宜蘭市場為據點,透過導覽、影片拍攝等,宣傳傳統菜市場的庶民文化;今年,他們與學校的菜市場鄉土文化、食農教育課程連結,透過「世界菜市場」導讀講座、戶外教學、帶學生組團宜蘭市場中元普渡踩街、拍攝英文介紹影片、網站推廣等行動方案,引導宜蘭青年認識在地,也導入青年學子活力,活化菜市場氣氛,大玩文化創意與增加網路傳播力。

 

攤位編號 03  青履客

石圍墻行動Culture Lab -墾拓文化實驗室

苗栗縣公館鄉

 

苗栗公館鄉石墻村早期有草鞋庄之名,但在社會快速發展下,草鞋已經被工業化大量製作的塑膠鞋給取代。由蔡依紜、沈雋杰、陳詩琦、邱康峻組成「青履客」團隊聚在石墻村,長期與莊內居民交流互動與對話的過程累積地方知識,今年他們透過墾拓文化實驗室、老藝薪傳、草創生活、墾拓文化數位傳承、以及草冬季等行動方案,以創新的手法與觀點把這些元素投入於莊內的平日生活之中,藉由青年創意及行動力轉化這些傳統風土與智慧,以新的型態重新融入聚落的生活中。

 

攤位編號 04  花蓮漫步

花蓮漫步地圖

花蓮縣花蓮市

 

花蓮市區有一稱為「溝仔尾」的老舊街區,此區域匯集新創小店,歷史建物、故事、傳統產業。「花蓮漫步」團隊青年徐歷權、劉芳婷、力芷薇等三人以「地圖」作為媒介,藉由籌辦地圖設計工作坊,完成一張以溝仔尾為主題的花蓮漫步地圖,並建置工作坊模式讓花蓮產生出更多主題地圖,同時運用青年擅長網路行銷及經營的能力,將地方文化轉譯成吸引人的行動企劃,增加花蓮觀光豐富度。

 

攤位編號 05  簏山,小農

傳承廖村長永續共存的意志

南投縣鹿谷鄉

 

南投縣鹿谷鄉返鄉青年劉松杰、蕭乃瑜、廖宥勝等人所組成的「簏山。小農」團隊,107年一起打造了「鹿穀華佗的老宅」,結合在地餐廳的青年廚師、青年農夫、在地農村社區,透過青年間的橫向串聯、老中青三代縱向傳承,藉此活化在地老宅,今年他們再戰鹿谷清水社區,活化當地村長家廢棄的行動圖書館,打造成為食農教育、農產推廣展示、親子共學之場域,結合鹿谷華佗的老宅,串連地區觀光,帶動社區觀光。

 

攤位編號 06  糖鎮製造舍

老屋新力-葡萄產業創新平臺計畫

彰化縣溪湖鄉

 

 

來自建築設計、工業設計、影像製片、藝術、農業合作社等跨領域專業背景青年—謝家展、施良擇、林沛瑄、及蔡鈞曄等人,組成「糖鎮製造舍」團隊,以活化日治時期老屋建築溪湖鄉「維新醫院」為目標,透過不同行動方案讓在地區民及青年關注。他們以農業廢棄物葡萄藤材料之設計課程為媒介,針對農產品廢棄物及閒置老屋空間議題培育開發產業人才、地方青年教育,促使在地居民提出對於溪湖現況改善或有趣活動的發想,並逐步修整維新醫院老屋空間,成為地方青年新創基地。

 

攤位編號 07  小農麵攤

小潘下麵給你吃-麵有菜色,對症下麵計畫

屏東縣恆春鎮

 

潘品言及黃榆茜夫婦關注因為有感下一代的食安與農產剩餘議題而組成「小農麵攤」團隊,在屏東縣恆春鎮找到一處閒置民宿作為基地,透過青年創意,運用當季在地食材,規劃一系列行動方案,如辦麵條麵皮DIY與青農夥伴的田間體驗、推廣友善小農及生態社區之農特產品遊程、研發適合幼童及老人的麵食料理、試辦限量特價老人營養餐等,期待讓麵攤成為青農夥伴的農產通路,收購地方過剩或醜蔬果製作蔬果麵條及料理,並成為在地產地到麵攤的食農教育新據點。

 

攤位編號 08  手繪布青

繪唱的故事書

臺東縣延平鄉五村

 

由臺東縣延平鄉的布農青年楊雅涵、邱淑娟、王紀瑤、胡克穩、古聖傑等人所組成的「手繪布青」團隊,有感於耆老所傳唱的母語歌謠,正因為世代斷層而面臨流失傳的困境,因此透過耆老訪談、母語故事與歌謠紀錄、青年傳唱、紀錄歌謠故事的繪本等行動方案,將過往布農族提醒孩子們的生活禁忌、禮儀、遵守事項,留下重要的紀錄,融入在歌謠與故事之中,並邀請耆老講給孩子聽,將故事、母語歌譜、孩子的創作及青年的傳唱結合成繪唱故事書,成為屬於部落的第一本繪本。

 

攤位編號 09  大山行

南郭踅

彰化縣彰化市東興社區之南郭郡守官舍

 

位於彰化縣彰化市的百年老屋「南郭郡守官舍群」,民國9年起為縣政府高等官員宿舍,然而,這近百年老房卻面臨被遺忘、荒廢的危機。團隊青年廖翊婷、蕭定雄、蕭涵文、黎昱奇等人,組成「大山行」團隊,發揮各自所長,透過田野調查、日常史工作坊、社區設計課程及主題策展等行動,結合文史課程、美感教育與設計思考,從官舍走入社區及傳統市場,與在地共享共創,讓師生與社區居民的生活與南郭官舍群及南門市場有更多的連結,打造城市中的美學角落,也延續社區歷史,建立師生與社區居民在地文化意識。

 

攤位編號 10  Lakiing 拉議員

哈克哈克到一缸酒Hakhak i Parupu

臺東縣關山鎮

 

為了復振Parupu新福部落阿美族傳統文化,重新連結部落族人之情感,返鄉青年江長銓、呂韻如、黃雅婷等人組成「Lakiing 拉議員」團隊,106年起回到部落,透過建立年齡階層、學習耆老編織技藝等,持續捲動旅居都市的族人及青年關注部落文化傳承議題,今年他們透過學習傳統酒麴知識學習、糯米酒文化課程、稻草編製工藝等行動方案,嘗試建立出部落之共同品牌,藉此達到部落共同參與以及永續發展的目標。

 

攤位編號 11  微光最亮

《中臺灣食通信》:農食育社群力

彰化縣北斗鎮新生里,田野勤學農創基地

 

由簡均伶、簡孝如、張家瑋、及曾孟喬組成的「微光最亮」團隊,透過編撰《中臺灣食通信》之行動計畫基礎,發展成為鄰近新進農民的輔導平臺。《中臺灣食通信》結合線上線下的社群經營來連結生產者及消費者,促進地方發展。青年團隊從彰化縣北斗鎮出發,串聯東海大學「食通信東海編輯基地」,以北斗青農的國產雜糧品牌「田野勤學」為實踐場域,嘗試從農、食、育三個面向切入,找尋認同理念的核心消費族群。期待未來進一步帶動在地耕作動能,連結週邊亮點,發展期待北斗成為彰化地方創生共榮圈的推動核心。

 

攤位編號 12  新埔風土採集實驗室

新埔味覺記憶/技藝採集計畫

新竹縣新埔鎮

 

由吳楷軒、呂函螢、呂玹、彭曼瑄等人所組成的「新埔風土採集實驗室」團隊,以收集新埔家庭餐桌上的記憶與技藝爲核心的概念,透過記錄這些食譜保存關於新埔家庭中的料理「技藝」,以及深度訪談的形式收集各種關於「家」的記憶,爬梳並編輯成爲吸引人、符合現代生活節奏的料理故事書,更透過青年的創意思維辦理菜市場辦桌,轉化傳統元素讓遊客體驗、爲當地居民帶來收入的觀光資源。從常民生活經驗累積轉譯為地方創生資源的可能性,最終希望能打開更多年輕人返鄉的道路。

 

攤位編號 13  Baning 三石鼎力

Kulumah in 尋根踏水回家路

臺東縣延平鄉

 

由臺東縣桃源部落布農青年邱夢馨、許凱文、田照軒所組成的「Baning 三石鼎力」團隊,在返鄉後體認到傳統領域的尋根與踏查的刻不容緩,他們走過南投郡大山、延平鄉內本鹿、延平林道mamahav、紅石林道mamahav、霧鹿24林道、利稻部落摩天、花蓮縣瓦拉米等地,今年將腳印延伸至臺東縣延平鄉內本鹿古道裡的蜂蜜之地Masuvanu,藉由工作坊、傳統領域踏查、以及文化祭儀的舉辦等行動,繼續堆疊跨部落青年的共識及能量,創造青年社區參與的更多可能。

 

攤位編號 14  瑪喇述得青年團

憶•述•吟唱paridrayan

屏東縣三地門鄉

 

由陳濬哲、林詠歆、陳聖傑、柯妍妃、林子雯等人組成的「瑪喇述得青年團」,透過田野調查紀錄排灣族拉瓦爾群的起源部落大社部落palilayan的傳統歌謠,他們以不同主題方式記錄在生活中流轉的旋律,包括田間工作、談戀愛、述說思念、童謠等古謠,再以工作坊、傳統古謠影音故事繪冊製作、及故事音樂分享會等行動方案,將歌曲傳承至部落內的兒少耳中,進而持續傳唱。

 

攤位編號 15  卦山力行動

卦山力社區行動計畫

彰化縣彰化市

 

因為參與卦山力藝術祭計畫而串連的年輕人許晉榮、林婷園、杜旖弦、林虹亨、王韻雯等人組成「卦山力行動」,發現除了活動、表演、及展覽計畫外,可以有更多社區活動與連結,他們組成了「卦山力行動」團隊,藉由一連串的工作坊與共識凝聚之行動方案,邀請社區夥伴、在地職人、社區媽媽共同參與,合力舉辦社區X職人音樂藝術市集。他們利用活動搭建一個互動平臺、希望可以藉此發展一個永續經營的方式,讓街區活絡、讓職人的專業技藝可以被看見。

 

攤位編號 16  巷由心生文化工作坊

府城文化漫遊體驗翻轉計畫

臺南市中西區五條港裡普濟街、兌悅裡信義街 (五條港文化園區之新港墘港區)

 

三個在臺南就學的八年級生林育萱、黃俊欽、陳柏昇,組成「巷由心生文化工作坊」,以臺南市五條港文化園區之新港墘港區為行動基地,透過各種府城文化漫遊行動方案,希望遊客能更深入並關注在地文化。青年團隊與在地職人合作,設計「在地剪藝文化創作」、「漫遊時光實境遊戲」、「盞亮巷弄藝文燈區」等方案,持續與社區培養互信關係,希望嘗試各種多元題材,建立工作坊永續經營機制,達到老街文化凝聚、創新翻轉之可能。

 

攤位編號 17  雄青ㄟ林園創行者

林園三生三造獨世創行

高雄市林園區

 

在地青年林佑勳因為故鄉情懷的感召,106年組成「雄青ㄟ林園創行者」,串聯區內圖書館、學校等單位,透過不同的行動方案提升林園知名度,進而帶動地方發展。今年青年團隊偕同李秉軒、吳禹澄等人以「林園生活的各式樣貌之生態、文化及產業的獨有地方特色」為主軸,活化社區內廢棄閒置教育空間場所,創造多元教學知識分享平臺,聯合地方社區與教育單位資源,構思設計再造林園好物創新的里程。

 

攤位編號 18  在南方澳的海味生活

南方澳港區商場的快閃策展

宜蘭縣蘇澳鎮

 

南方澳因為漁業發達,民國五、六十年代流動人口高達一、兩萬人,擁有五十年歷史的建物「港區商場」也成為承接四方寄泊討海漁民安身的重要空間之一。隨著漁業蕭條,港區商場也隨之沒落,如今僅剩約十戶住民。蘇澳鎮公所也計畫將港區商場改建為「多目標商場」。有感於此,鄭雅嬬、劉尚妤、張佳筠、張佳玉等人組成「在南方澳的海味生活」團隊,透過訪談、街廓走讀、及工作坊等行動方案,希望能和在地居民一同紀錄此處的空間記憶和街廓地貌的演變,進而討論和想像空間的現在與未來。

 

攤位編號 19  活下去‧在蘇澳

過溪仔及鐵道的空間與容貌

宜蘭縣蘇澳鎮

 

蘇澳火車站為臺鐵宜蘭縣終點站,北迴鐵路尚未開通前,去往花蓮都必須在蘇澳轉乘,又蘇澳、南澳延伸至花蓮一帶山區,礦業、水泥業興盛,因此留有許多相關建築與鐵道,包含臺鐵及臺汽的老宿舍、火車調頭的轉盤、水泥礦業的鐵道橋及隧道等,而這些建築群與鐵道當地蘇澳人稱為「過溪仔」。在蘇澳鎮工作的林子翔、李子豪、李婉萍等人,組成「活下去‧在蘇澳」團隊,嘗試透過田野調查、說故事大會、景觀空間路徑規劃設計工作坊等行動方案,重新找回過溪仔的容貌、鐵道周邊的空間路徑,為曾為蘇澳鎮重要的聚落留下紀錄。

攤位編號 20  還想試試:特遣部隊

重啟計劃:大洲車站2.0-任務解鎖

宜蘭縣三星鄉 大洲村-大洲車站

 

位於宜蘭縣林業鐵路首站的大洲車站,乘載著許多開墾故事,交織著多樣文化融合特色歷程。劉展佑、朱哲宏、林雅萍等人為了重現大洲車站場域聚眾力與成立鐵馬借問站種子學員軍,組成「還想試試:特遣部隊」,嘗試透過團隊獨創的行動方案—三星原汁Bar及大洲填空輕旅行,喚起民眾對這塊土地情懷,重燃這群熱情人士對這塊土地的再次付出。

 

攤位編號 21  偶而會

解放「冷泉」地景中的身體

宜蘭縣蘇澳鎮

 

由張台賜、王正祥、張又婕、高筱婷、及洪榕希五位青年組成的「偶而會」團隊,有感於蘇澳因觀光產業發展形同「導向他者的地方」,大部分建設都是迎合外來觀光客而施作,導致在地喪失生活品質,他們透過「說故事」、「身體展演」、以及「社區行動策略發想工作坊」等行動,嘗試擾動居民對在地情感的關注,並加以培力居民「討論公共事務」的基礎。

 

攤位編號 22  影像哄桑

影像紮根小學堂

雲林縣口湖鄉

 

從事影像工作的呂柏勳及呂坤彧組成了「影像哄桑」團隊,於求學期間有感於偏鄉藝文教育資源匱乏,畢業之後回到故鄉雲林縣口湖鄉盡自身之所學,將影像文化教育帶回村莊,透過兒童影像工作坊、成果展、拍攝在地職人教育紀錄短片等行動,以在地觀點拍攝出極富當地特色之影像,以期藉由影像藝文活動活絡地方,也加深居民對於社區的認同感。

 

攤位編號 23  蔗青x清靜田

清靜田友善文化共創基地

彰化縣二林鎮

 

由洪崇銘及洪恩斌兩人所組成的「蔗青x清靜田」團隊,以彰化縣二林鎮廣興裡溝頭社區為行動據點,希望建置以農村友善農業、地方文化為核心之共創基地,運用人類學式的田野調查為基底,輔以工作坊形式,群聚彰南地區之青壯年,期待藉由青壯年的相互串聯,並借助彼此的專業能力,開啟地方多元發展的想像。

 

攤位編號 24  用100%的環保包裝100%的愛心

用友善紙箱點燃社區弱勢的希望

桃園市中壢區

 

由葉德偉召集,偕同黃鈺銘、王俊傑兩位夥伴以「用100%的環保包裝100%的愛心」為名,企圖解決回收廢料價格崩盤而衍伸出經濟弱勢的拾荒者減少收入、回收廢料浪費等問題。他們嘗試透過弱勢餐車產品輔導行動,打造一款100%回收紙打造的紙箱品牌,將利潤回饋給拾荒者,讓第一線拾荒者可以藉由就業輔導轉型而有穩定的收入來源,以期達到解決回收廢料困境及提供協助創造友善環境之可能。

 

攤位編號 25  小竹裡初冊

山仔頂製糖所復興計畫

高雄市大寮區

 

由黃思慈及許宸華兩人所組成的「小竹裡初冊」團隊,以日本時代所遺留下來的「山仔頂製糖廠遺址」作為探尋大寮地方文史脈絡的起點。他們進行田野調查、透過導覽活動、編輯出版品、以糖廠遺址為據點來展出地方文史資料等行動方案,將該地打造成為開放交流的文化空間,並串連林園鳳山周邊地區,成為廣域的人文景觀旅遊景點與教育場所。

 

攤位編號 26  佳平女青年團

手織部落故事

屏東縣泰武鄉

 

卓紫嵐、潘紹駿、李情凡、陳軍鈞等四人組「佳平女青年團」,以屏東縣泰武鄉佳平部落為據點,透過芳草人物故事調查、部落傳統故事的彙整、傳統文化技藝學習、產品設計開發、活動展演及網路媒體行銷等行動方案,推廣在地傳統技藝及觀光產業,期待更多的青年回鄉,也讓青年團體成為佳平部落未來社區產業的重要支持與助力。

 

攤位編號 27  源森生態團隊

源地逢森-愛蜜人的小城故事

屏東縣霧臺鄉阿禮村、吉露村

 

因為莫拉克風災強降雨,屏東縣霧臺鄉阿禮與吉露兩村居民被迫遷村,部落的屋房瓦舍日漸凋零,族人與原鄉土地的鏈結也逐漸淡薄。懷抱對祖居之地的不捨、對原鄉森林的情感,魯凱青年唐佳豐隻身一人回到部落,與廖晋翊、劉世康等夥伴共同組成「源森生態團隊」,他們以「里山倡議」為核心精神,「林下經濟六級產業化」策略,發展永續原鄉跟蜂蜜經濟產業,創造青年留鄉創業新契機。

 

攤位編號 28  嘉我好友

在傳嘉話

屏東縣三地門鄉

 

由賽嘉部落青年柯李文浩、曾淑紅、曾巧雯、柯李雨婕等人所組成的「嘉我好友」團隊,為了提倡排灣族語的學習及運用,鼓勵在地青年透過多種方式學習族語,他們透過部落文化教學分享影片的錄製、遷徙古道的傳統地名探索與維護、族語及傳統古謠元素融入音樂創作及發表會等行動方案,給予在地青年以及族人有更多的相互學習交流,進而營造族語學習環境,希望能持續傳承在地排灣族語,提升族群自信心。

 

攤位編號 29  美山工作室

農棄物再生藝術創作計畫

臺中市新社區

 

由林詩樺、蔡淺淺兩人組成的「美山工作室」團隊,以臺中市新社區的「白毛台」為據點,當地因葡萄、 梨、枇杷等高經濟價值農作物聞名,但也產生許多農廢棄物。他們嘗試以藝術行為介入、架設網路平臺等行動方案,作為連結創作者與社區的角色,透過影像工作者、藝術創作者與社區居民的共同參與,激發雙方對農棄物議題的討論,並開發農廢棄物再利用之商品,達到環境永續之目標。

 

攤位編號 30  平鎮後生會

安平鎮莊少年醬客

桃園市平鎮區

 

由陳俊愷、潘世啟、邱瑞偈、巫宗樺、巫大可等人所組成的「平鎮後生會」團隊,以社區長者的醬菜製作技術為基礎,導入年輕人的行銷包裝創意,試圖將平鎮醬菜推展成為社區的微型企業,而醬菜產業更可結合健康菜園施作、農事體驗等,在拓展醬菜產業的同時也樹立平鎮的獨有在地特色。

 

攤位編號 31  海瘋少年

回家,我們與海的「聚離」

嘉義縣布袋鎮布

 

一群在布袋生活或工作的青年—蔡昱鋒、朱鴻祥、邱文慈、謝孟哲、黃律慈等人組成「海瘋少年」團隊,嘗試以多元的行動方案為在地青年及自己打開一條重新認識布袋、返回鄉土的路。嘉義縣的布袋鎮面臨臺灣偏鄉共通議題:青年因為升學、就業等因素,逐漸遠離家鄉,但這群海瘋少年因為心之所向在故鄉,學有所成後回到布袋工作,他們希望透過田野調查、在地生活營隊、共識營等方案,累積更多的在地論述,串聯布袋人事物,探索裡海聚落的生活價值,讓更多青年看見故鄉價值而回來。

 

攤位編號 32  阿里山青年大使

回到1962年竹崎街

嘉義縣竹崎鄉竹崎村

 

由竹崎鄉竹崎高中畢業生所組成的阿里山青年大使,以阿里山腳下的竹崎作為中心點,今年由陶芷筠、林志庭、林貝珊等三人發想青年社區參與行動計畫,透過老照片巡迴蒐集、執業老物件調查、以及竹崎老故事屋等行動方案,嘗試引起當地居民的關注,盼能提升在地認同及維護文化意識,也在蒐集的過程中累積過去文史,重現民國五零年代竹崎繁華之景。

 

攤位編號 33  原寶三

汐止都原幼兒在地文化共學

新北市汐止區

 

由張夢琛、楊天嘯、黃珮綺等人組成的「原寶三」團隊,以汐止區樟樹地區都原聚落為範圍,與長期投入都原兒少發展的至善基金會協力合作,共同盤點並連結社區耆老與既存在地文化資源,設計出適合三至六歲幼兒的在地文化課程,並與樟樹國小附設幼兒園合作進行課程,提供此區都原聚落八十位幼兒更多認識原住民生活文化、探索在地文化的機會,提升其對學習在地文化的興趣及知識;並透過親子幼兒繪本工作坊,將幼兒訪問耆老與自己的生活經驗結合,共同創作出自己的文化繪本。

 

攤位編號 34  在繁華阿嬤家

藝樹萌芽教育計畫

屏東縣長治鄉

 

由在地青年朱耀龍、蘇嘉宏、陳柏諺等人組成的「在繁華阿嬤家」團隊,以番仔寮社區的阿嬤家為據點,藉由樹林教師課程、樹林美術室搭建等行動方案,希望帶給社區孩童更多藝術教育課程,並在行動的過程中結合地方民間信仰,讓常民生活祭祀文化能以多元創意之方式呈現,引發更多居民孩童樂在藝術創作。

 

攤位編號 35  有點文化

有點熟遊擊廣播電臺

臺北市大安區、文山區

 

由三位七年級生陶維均、孫芳妤、及周妮萱組成的「有點文化」團隊,以「打造一座創意高齡的跨域對話平臺」為目標,提供高齡者藝文展演及活動相關資訊之外,運用游擊方式在臺北市大安區及文山區公園錄製節目及辦理工作坊等行動,讓高齡者得以和跨年齡、跨職業、跨領域的人們相遇,交流人生歷練及思想方法,進而促成經驗之傳承與共享。計畫以促成藝文創作者與高齡者兩端合作,達到「用藝文讓熟齡生活更美好」、「讓熟齡者成為藝文創作者的夥伴」為目標。

 

攤位編號 36  坐忘心理社區系

城西大同的社區療癒魂

臺北市大同區

 

在大同區從事了一年多心理工作劉怡吟、吳思雨、劉盈妤三人,因為思考著「如何讓社區空間更有療癒感」,他們組成「坐忘心理社區系」團隊,嘗試在開放空間運用設計互動工作坊,將公園打造為社區的療癒空間,讓療癒可以有社區場域型態的想像,藉由執行過程引動民眾因此參與社區,讓公園成為在地社區的療癒據點的可能。

 

攤位編號 37  畸零地工作室

竹圍故事拷克計畫

新北市淡水區

 

106年由一群臺北藝術大學的朋友,集結了關心社會議題的藝術工作團隊,租下竹圍地區之舊成衣代工廠為基地,打造成為一個木工、鐵工和設計共存的工作空間「畸零地工作室」。今年徐孟榆、葉馥瑜、重田誠治、張書維、梁語倢等人,以畸零地工作室之名,透過以居民拍攝的照片製作的圖畫書、竹圍風景編織掛布、在地聲音地圖等三種類型的工作坊,作為共創敘事的行動方案,並將之整理紀錄成竹圍在地的故事集,帶動居民及遊客對當地的關注。

聯絡資訊
相關活動
【2024華山畢業季】三的十次方 複合展
【2024華山畢業季】失重的人型花園
【2024華山畢業季】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 第十八屆畢業成果展-城 • 浮
【2024華山畢業季】新新莊
【2024華山畢業季】臺大生傳第四屆畢業製作《綿延而後》
【2024華山畢業季】這不是畢業季 New:born (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