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會客室41
人物專訪108
點讀華山384
地方創生39
Sep 12, 2019
林書豪X張敬業X王榮文|讓藝術為地方帶來無限想像|華山會客室
華山會客室41
人物專訪108
點讀華山384
地方創生39
Sep 12, 2019

藝術之於生活,早已不再是侷限於美術館裡的一部分,在台灣各地的城市鄉鎮裡,正有一群人,試圖將藝術帶入人群與巷弄之間,本次華山會客室邀請到星濱山共創工作室創辦人林書豪與鹿港今秋藝術節發起人張敬業,暢談他們在基隆正濱漁港與彰化鹿港小鎮颳起的一陣風。

 



Guest|林書豪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研究所畢業的林書豪,是基隆星濱山共創工作室的創辦人,熱愛海洋的他,毅然決定紮根正濱漁港,並投入地方創生計畫,期待能為這個早已沒落卻又掙扎開芽的小漁港找回重啟生命的契機。

Guest|張敬業
鹿港囝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執行長,同時也是今秋藝術節策展人的張敬業,是土生土長的鹿港青年,致力於鹿港地方創生多年,他期待能找回外飄青年與家鄉的連結,也引領鹿港發展出有別以往的不同文化風貌。

Host|王榮文
遠流出版人、台灣文創的實踐者,同時也是華山1914文創園區經營團隊台灣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王榮文(以下簡稱王):大家好,我是王榮文,今天華山會客室來了兩位年輕朋友,一位是鹿港的孩子張敬業先生,一位是在基隆正濱漁港設立工作室的林書豪。敬業你是學電機的,卻回到故鄉鹿港進行藝術活動,而書豪你是建築碩士,卻跑到他鄉基隆從事地方振興工作,想請你們兩位各別分享投入地方振興的過程與起心動念。

 

擷取海外能量  型塑對家鄉的想像

張敬業(以下簡稱張):我是一個鹿港小孩,回到家鄉的起心動念源自於2009年到義大利參加當地的藝術節,我很驚訝一個藝術節活動,竟然可以讓白天沒有人的小鎮,到了晚上卻如此風光振奮,再加上當地青年對於地方慶典的投入,這刺激我去思考,我與家鄉的關係是什麼?我原本念電機,興趣使然的關係,就轉藝術管理,我不斷思索自己的專業可以如何在家鄉鹿港有所發揮。

然而伴隨著對家鄉的不了解,回到家鄉的過程並不很順利,所以一開始我做了蠻多看起來與藝文不太相關的事情,但我現在認為那些其實就是重新認識家鄉的過程,至今我們走過許多不同時期,也集結很多夥伴,每一天都充滿挑戰。

林書豪(以下簡稱林):2016年我與丘如華老師到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季實習,回來之後,因緣際會之下到了基隆正濱漁港,熱愛海洋的我很喜歡這個地方,但也發現基隆欠缺完善的藝文平台,這讓我開始思考,能不能把前幾年所習得的藝文行政經驗帶到基隆。

圖說:遊日歸台的林書豪,看到同為"內海"的正濱漁港,給了書豪似曾相似的熟悉感覺。

 

王:想請問敬業,為何會從撿垃圾開始活化社區?我知道你們成員後來各自創業,這是大家集體智慧產生的行動嗎?你又是什麼因緣選擇舉辦「今秋藝術節」?

張:2012年我回到鹿港,當時剛辦完臺灣燈會,鹿港正處於觀光蓬勃發展之際,觀光帶來人潮,卻也同時帶來垃圾潮,為了解決環境的問題,我們發起了「保鹿運動」,從彎腰撿垃圾開始,每個月透過不同的主題,如:擦廣角鏡、做社區孩童的班輔等,號召大家走進社區,並用自己的力量去解決社區的問題;另一方面,透過這些活動,我們自己也跟家鄉的連結越來越緊密,進而了解社區與地方。

對環境了解之後,也才知道如何將自己的專業與地方結合,例如我們學服裝設計的夥伴,就開啟了「剩布計畫」,回收社區的剩布製成包包、袋子等。透過這樣的活動,這位夥伴得以開始一個新的事業,我們鼓勵他成立商號並給予不同的協助與分工,有人負責生產與開發,有人負責產品銷售,以及行銷、視覺…等等。

對地方來說,因為這些小型新創事業的逐漸發展,人們對於鹿港印象就不會只停留在只能拜拜、逛老街而已。後來也因為聚集越來越多的志工伙伴,我們開始想有沒有可能透過一個藝術活動來顛覆大家對鹿港的印象,因此2015年我們開始舉辦「今秋藝術節」。

 

顛覆百年想像  帶動不一樣的可能

王:上回我去書豪的工作室,跟著你看山、看海,實在很感動,正濱漁港其實不是你的故鄉,為何你會選定這個地方呢?

圖說:透過彎腰撿垃圾,讓歸鄉青年透過每個月不同的主題親近家鄉,同時也更了解家鄉。

 

林:我先在這裡工作了一段時間,當時我看到基隆很缺乏藝文相關內容,如果想要參與藝文活動,我們都只能往台北跑。所以後來藉由文化部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的補助,有了第一筆資金,一開始我邀請基隆在地青年,包含藝術家、動畫、音樂或插畫家等,一起進來正濱漁港。我們先進行在地文化的田野調查、從拜訪在地居民,進而去了解正濱漁港過去百年的歷史脈絡,藝術家們也先透過認識,再進而消化成作品,最後就來到所謂的成果發表,於是我們也開始思考,要不要透過藝術節的形式擴大舉辦,來凝聚大家的共識。

我們透過群眾募資、地方企業贊助,號召大家一起支持,不管是資金上的資源、人力上的支援,去年到現在幾乎整個基隆城市都動起來了。因為這個藝術節不單單只是正濱漁港的事情,也是基隆市民所期待的。現在正濱漁港已經不太像我兩年前看到的模樣,它正在從一個落沒的漁港逐漸甦醒活絡。而我們選擇做繪本募資,除了希望將插畫家駐村的作品,以繪本的型態保存下來之外,也希望繪本的傳播,可以讓沒有來過的讀者,透過閱讀先認識正濱在地文化,我們做的就是透過各種方式,不斷讓更多人認識正濱漁港。

王:書豪在基隆正濱漁港投入第二年,反觀鹿港的今秋藝術節已經要邁入第五年了,是敬業所要經營的一個長期品牌,你可不可以描述一下它所帶來的效果?

 

。。。。。。。。。。

 

我們在巷弄裡策展,在廢棄的街屋舉辦攝影展,把大家對鹿港鄉愁式的觀光慢慢變成創新的可能性,而這些創新則奠基在地方文化底蘊之上

 

。。。。。。。。。。
 

張:第一年今秋藝術節,我們在龍山寺的開幕演出結束之後,有一個朋友跑來對我說,他開始對鹿港有了新想像。這句話是一個很大的鼓勵,也是一個關鍵,讓我知道,原來我們做的這些事情,讓大家對鹿港的想像開啟了不一樣的局面。

以前大家來鹿港可能會想到要逛老街、吃小吃、拜拜或是看工藝品,但是這幾年的藝術節開幕,我們選在龍山寺做劇場的演出,希望龍山寺可以變成鹿港人的主劇場,這樣一個想像慢慢開枝散葉,5年來我們在巷弄裡策展,在廢棄的街屋舉辦攝影展,把大家對鹿港鄉愁式的觀光慢慢變成創新的可能性,而這些創新則奠基在地方文化底蘊之上。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今秋藝術節很不鹿港,其實我們在摸索做一個有未來性的藝術節。過去大家對鹿港的印象也是3、40年來慢慢累積被整理出來的樣板,但那個樣板必須要有所突破跟成長,文化的有機性才能被凸顯出來。

 

地方創生  共創城市生命力

王:你們兩個都在做地方創生的工作,也接觸到共創的議題,你們會如何解釋共創並運用呢?

圖說:2018年今秋藝術節。

 

林:2016年我在小豆島的坂手港看到一群青年團隊,他們用創造者或創作者的身份進駐,不只有藝術家,還涵蓋社會學家、生態學家等,形式不拘,只要你願意把專業跟在地居民對話並產生共鳴。共創過程中,足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從這距離之間得到更多意想不到的結果。回到台灣之後,我開始思考,是不是可以從平常我們在做田野調查的訪問時,就開始進行共創?

我認為共創最主要的核心就是「真誠」,在面對每一位長者,像是退休的船長或漁工們,我用道早安、寒暄的方式,以平常過日子的節奏讓他們都知道我們在做什麼。甚至去年做募資時,就請他們來擔任臨演,從中讓他們了解我們為何要做這些事情,有些長輩認同,有些長輩不太理解,透過一些長輩幫我們傳話解說,我們的理念很快就會被傳遞出去。

 

。。。。。。。。。。

 

用創造者或創作者的身份進駐,不只有藝術家,還涵蓋社會學家、生態學家等,形式不拘,只要你願意把專業跟在地居民對話並產生共鳴

 

。。。。。。。。。。

 

張:大地藝術季創辦者北川富朗曾說過「共犯性」的概念,可以透過一個藝術節把大家在生活上、對於地方的想像給設計進來,拉進所謂的共犯結構中。於是從第二年開始,我的主題就設定為「共同體」,所有的事情都必須透過團隊分工去完成,像是我們所做的共食就是如此。

 

心中的想像  化為推進的力量

王:書豪,你把他鄉當故鄉,你希望正濱漁港變成什麼模樣呢?

林:我在基隆正濱漁港找到異鄉中的家鄉。無論是動畫創作、歷史的再現,去年也找音樂創作家來為正濱做一首歌,表達我們對家鄉的一種感觸,我很期待在正濱漁港慢慢找到一個適合生活的環境,找到一種生活態度,台灣是一座海島國家,但我們與海距離卻彷彿相當遙遠,我期待在正濱漁港拉近人與海的距離,給愛好海的民眾有新的體驗。

 

王:敬業,今秋藝術節已經來到第五屆,藝術真正介入到鹿港的力量多不多?如何改造成你希望的鹿港?

張:鹿港原本就不是一個沒落的小鎮,而是個充滿活力的地方,自信絕對夠,只是長期缺乏交流,對外的觸角、交流密集度不足,因此相對保守,透過藝術節的藝術、表演、策展,期待能替鹿港開啟與外界不同的對話形式。

圖說:藝術共創工作坊:插畫家阿宏和忠孝國小。

 

王:對你們而言,在訪談或是在藝術節舉辦中,最讓你們感動的事情是什麼?

張:透過藝術節的參與,我們和返鄉青年可以更深入地方,與在地人有更實質的互動,一年年舉辦、事業萌芽、年紀增長,現實壓力、經營壓力、人際網絡要如何拓展與產生新連結,壓力不小,但心也會更定下來,以鹿港孩子為出發,驕傲的在地方上發展;另一方面,長輩們也慢慢觀察到年輕人做了這些活動,讓地方上有不同的活力,他們的肯定會讓我們更加踏實,因為被理解了,我們也將會走得更穩健。

林:從一開始我只有一個人,到現在有4位核心夥伴,後來又有10多位共同參與的青年朋友,以及加入20、30位志工,我認為最感動就是大家為了共同理想、為正濱漁港的發展,甚至是為整個基隆的藝文發展共同努力,我看到基隆人對藝文的渴望,期待為一個安靜許久的漁港找到新的未來,我們做的事情需要一些時間來驗證,但我們不會放棄,因為信任感與支持就在身邊。

圖說:2018年正濱港灣共創藝術節開幕式合影。

 

點擊開啟追蹤|星濱山-正濱港町藝術共創】  鹿港囝仔

推薦閱讀
點讀插畫
人物專訪
點讀華山
一探插畫少女內心的大叔魂 專訪韓國插畫品牌AJASSI
表演藝術
點讀華山
全西園掌中現經典《武松打虎》 揪你一起打怪
人物專訪
美秀集團婷文與《ZOO》:「有些事物在現實中不能明的,到小說裡用黑暗點亮。」
專欄觀點
論策展
點讀華山
【觀點X王耀邦】從身體創造-2018臺灣文博會 華山概念區
點讀華山
品牌經營
用心分享台灣茶的美好|七三茶堂以多元形式讓茶深入生活
華山會客室
點讀華山
吳思瑤X王榮文|文創需要文化的內涵,並以「人」為根本 | 華山會客室